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 正文

2025常州天宁大运河半程马拉松落幕,体育搭台产业唱戏

  

  赛事概况:万人共赴运河之约

  2025年4月20日上午7时30分,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凤凰新城迎来了一场盛大的体育赛事——2025常州天宁大运河半程马拉松。随着发令枪响,万名选手如潮水般涌入赛道,沿大运河畔展开了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角逐。作为长三角地区春季马拉松的重要一站,本届赛事以“运河文化”为纽带,融合竞技与人文,成为展现常州城市活力的窗口。

  主办与承办:政企协同打造精品赛事

  本届马拉松由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政府与常州市体育局联合主办,天宁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雕庄街道办事处具体承办。政府主导与基层执行的结合,既保障了赛事的专业性,又凸显了属地化特色。例如,赛道规划贯穿凤凰新城核心区域,起点设于菱溪路与凤凰岛北路交叉口,途经大运河文化地标,将城市更新成果与赛事体验无缝衔接。

  项目设置:双赛道覆盖多元需求

  赛事设半程马拉松(21.0975公里)和鸿运跑(5公里)两大项目,分别吸引7000名专业跑者与3000名大众参与者。半程马拉松考验耐力,21.0975公里的距离相当于绕常州奥体中心跑道近53圈;鸿运跑则以低门槛、趣味性为特色,适合家庭、企业团队及初跑者,5公里的路程如同从常州火车站到青果巷的历史穿越之旅,兼具运动与文旅属性。

  报名与规模:热度堪比春运抢票

  自2月14日10时开放报名至3月23日18时截止,短短38天内,1万个参赛名额迅速告罄,热度堪比春运高铁票抢购。数据显示,半程马拉松项目中,省外选手占比达45%,覆盖全国28个省份;鸿运跑则吸引了近千组家庭报名,年龄最小的参与者仅6岁。赛事组委会采用“分批次抽签+公益直通”机制,既保障公平性,又为慈善事业预留通道,累计捐赠额突破50万元。

  赛道设计:古今交融的时空长廊

  赛道规划巧妙串联常州的历史与现代。从凤凰新城起步,跑者途经始建于明代的凤凰驿、近代工业遗存改造的创意园区,最终抵达以数字化闻名的运河生态廊道。这种“从老工业区到新经济带”的路线设计,被媒体称为“用脚步丈量城市转型的史诗”。沿途设置的10个补给站不仅提供能量胶、盐水等标配物资,还特别推出常州特产——芝麻糖蘸糕和蟹粉汤包,让选手在竞技中感受“舌尖上的常州”。

  赛事保障:科技赋能安全防线

  为确保万无一失,组委会投入300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平均每33米便有一台设备待命;同时启用5G医疗急救系统,实现“伤员定位—医生调度—救护车导航”30秒响应闭环。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赛事首次引入气象预警机器人,实时监测赛道沿线微气候,提前15分钟预测突发降雨或高温风险,这项技术此前仅用于杭州亚运会等国际赛事。

  社会效益:奔跑催生城市新动能

  据不完全统计,赛事期间常州酒店入住率同比增长120%,餐饮、文旅消费额突破2亿元,相当于单日创造全市GDP的0.3%。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品牌效应——通过央视体育频道、抖音直播等平台,常州大运河文化曝光量超5亿次,天宁区借此签约3个智慧体育产业园项目,总投资额达17亿元。正如常州市体育局局长在赛后采访中所言:“一场马拉松,跑出了产业招商的加速度。”

  未来展望:从赛事到生态的进阶

  2025常州天宁大运河半程马拉松的落幕,恰是新一轮发展的起点。赛事组委会宣布,未来三年将构建“马拉松+”生态圈:联合高校设立运动医学研究中心,开发运河文化主题虚拟现实跑,并试点碳积分奖励计划——选手每完成1公里,可兑换0.1千克碳减排量,用于抵扣常州地铁出行费用。这种将全民健身、环保公益与智慧城市融合的创新模式,或将成为中国马拉松产业升级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