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以“不让一人掉队”为宗旨,创新打造“兜底保障+发展赋能”双轮驱动的社会救助体系,通过政策集成、数字赋能、多元联动等举措,为困难群众织密民生安全网,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一、政策框架:分层分类织密保障网
常州市以分层分类救助体系为基础,将低保对象、低收入人口、支出型困难家庭等群体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实施差异化救助政策。2025年,常州动态调整低保标准,规范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调整机制,并推进低保扩围增效,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同时,该市深化“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建立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机制,通过“四强化四提升”行动压实各级党组织救助责任,推动基层党员干部常态化参与救助服务。
二、兜底保障:精准施策兜牢民生底线
急难救助“快速响应”
常州市突破户籍限制,为突发困难家庭开通“急难型”临时救助绿色通道,最高可提供1.2万元救助金。例如,新北区奔牛镇一外来媳妇因重病欠费20余万元,通过社区快速申领救助金并联动社会力量筹款,有效化解困境。
专项救助“靶向发力”
针对特困人员、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常州落实特困供养标准不低于低保1.3倍的政策,集中养育孤儿保障标准提至2522元/月,并建成18个儿童“关爱之家”,惠及7043名困境儿童。
三、发展赋能:从“输血”到“造血”转型
就业支持激发内生动力
常州创新就业成本抵扣、缓退渐退等政策,为低收入家庭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及岗位对接。例如,天宁区居民小邵因照顾患病母亲失业,通过智慧平台智能匹配,同步获得临时救助和就业援助,实现“救助+就业”双保障。
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开展低保边缘家庭结对行动,党员干部上门解决教育、医疗等难题。2025年计划改造26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并组织儿童工作者专项培训,强化发展型救助服务。
四、智慧平台:数智赋能提升救助效能
依托“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常州整合14个部门32项救助业务,实现“一门受理、一网通办”。平台通过智能研判功能,动态监测低收入人口风险,精准推送救助政策。例如,金坛区胡女士家中失火后,通过手机端申请当日即获3000元救助,彰显“掌上办”速度。
五、未来规划:持续升级民生服务
2025年,常州将新增3500名失能老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建设1300张家庭养老床位,并改造53个老年助餐点,进一步扩大“普惠+精准”服务覆盖面。同时,深化智慧平台功能迭代,优化非户籍人员风险预警,推动社会救助向“预防型”“发展型”升级。
结语
从兜住底线到赋能发展,常州市以制度创新和技术突破为抓手,构建起全链条、多维度的社会救助新格局。这一实践不仅为困难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也为全国社会救助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常州样本”。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刘 于 2019-07-10 16:06: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minsheng2025/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