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 正文

百年传承 一笼鲜香:常州汤包飘香四海,舌尖上的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 小刘小刘
  • 民生
  • 2022-07-07 10:05:00
  • 31

  

  常州,2025年6月‌——清晨六点,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古运河畔的青石板路上,常州老城区的德胜斋汤包馆内已蒸汽氤氲。一屉屉玲珑剔透的汤包被揭开笼盖,浓郁的香气裹挟着江南水乡的烟火气扑面而来。这承载着百年技艺的常州汤包,正以“皮薄、馅丰、汁鲜、形美”的独特魅力,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吸引着四海食客慕名而至。

8.png

  百年技艺,一笼匠心‌

  常州汤包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其制作技艺于2015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无锡汤包的甜鲜、上海南翔小笼的紧致不同,常州汤包以“蟹黄汤包”和“鲜肉汤包”双绝闻名。老字号“迎桂茶社”第四代传人周师傅介绍:“正宗常州汤包需经历28道工序,从猪皮冻熬制、蟹粉拆取,到面皮擀制的‘菊花褶’收口,每一步都讲究‘毫厘之差定乾坤’。”尤其蟹黄汤包,选用太湖大闸蟹现拆蟹粉,与老母鸡、猪骨慢熬的胶质融合,造就“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的独特食趣。

  老字号创新突围,年轻食客热捧‌

  面对新时代消费需求,常州汤包传承者们正探索传统与创新的平衡。在百年老店“德胜斋”,低糖低脂的“养生汤包”和融入松茸、黑松露的“轻奢系列”成为年轻白领的新宠;而“汤包+咖啡”“汤包文创礼盒”等跨界玩法,更让非遗技艺“破圈”吸粉。00后消费者李小姐感叹:“没想到传统汤包也能这么‘潮’,一口下去是乡愁,也是惊喜。”

  从街头到世界,小汤包撬动大产业‌

  常州市政府近年来将汤包文化纳入“文旅融合”重点工程,连续举办八届“常州汤包文化节”,打造汤包非遗工坊体验游线路。2025年,本地品牌“糕团小点”率先实现速冻汤包出口,让海外游子也能品尝“家乡味”。据餐饮协会统计,常州现有汤包专营店超300家,年产值突破5亿元,带动食材供应链、文化创意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7.png

  结语:‌

  一笼汤包,半城故事。从运河畔的早点摊到登上国际美食榜单,常州汤包用百年坚守与创新,诠释着“小食物里的大江湖”。正如非遗传承人周师傅所言:“汤包的温度,在于手艺,更在于人心。”这座江南古城,正以舌尖上的匠心,书写着传统美食的当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