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非武不栖 进无止境新质生产力智汇常州创新创业邀请赛武汉站成功举办

  非武不栖 进无止境新质生产力智汇常州创新创业邀请赛武汉站成功举办

  江城六月,东湖潋滟;以“武”为名,邀约创新。2025年6月5日,“非武不栖 进无止境”新质生产力“智”汇常州创新创业邀请赛(武汉站)在华中科技大学成功举办。这场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以产融结合为纽带的盛会,吸引了来自高校院所、投资机构、地方政府及企业的数百名参与者,共同见证了一场关于未来产业的思维碰撞与资源聚合。

  新质生产力的“武汉宣言”

  作为长三角经济带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交汇点,武汉凭借其深厚的科教资源与产业基础,成为常州“智”汇系列赛事的重要落子。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德沛通过视频致辞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打破传统要素依赖,用‘智力密度’替代‘资源密度’。”这一观点精准呼应了赛事主题——聚焦新能源、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遴选具有颠覆性创新潜力的项目。常州市委常委陈翔在致辞中比喻:“我们像组装‘乐高积木’一样,将技术、资本、政策模块精准对接,构建创新生态的‘最小闭环’。”

  项目路演: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惊险一跃”

  在为期一天的竞赛中,20支来自华中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团队展开激烈角逐。其中,武汉大学团队研发的“量子计算辅助燃料电池设计系统”引发关注,其通过算法优化将材料研发周期缩短70%,相当于“用3D打印的速度造出航天级精密零件”。另一支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展示的“AI工业视觉检测平台”,已与常州本地车企达成中试合作,其识别精度达到99.97%,比传统人工检测效率提升20倍。评委组由红杉资本、深创投等机构合伙人组成,他们特别强调“技术商业化路径的清晰度”,如同“既要看到火箭的推力,也要确认降落伞的可靠性”。

  金融活水浇灌创新种子

  赛事创新性地设置“资本对接工作坊”,采用“速配”模式让项目方与投资者进行15轮高频对话。据统计,现场达成初步投资意向的项目占比达40%,某储能技术团队更是在2小时内获得三家机构的TS(投资意向书)。常州市政府同步发布“新质生产力培育计划”,对落地项目提供最高500万元配套资助,并配套“三免两减半”税收政策——这种“政府做风险缓冲垫,市场当增长加速器”的模式,被与会企业家称为“创新版的孵化器Plus”。

  校地合作:编织创新网络的经纬线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在圆桌论坛中提到:“高校的‘知识溢出效应’需要产业载体承接,就像长江支流最终要汇入主干道。”赛事期间,常州高新区与武汉光谷签署《人才飞地协议》,双方将共建联合实验室5个,实现“武汉研发—常州转化”的协同机制。这种跨区域合作被比喻为“科技创新上的南水北调”,通过政策互通破解了“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创业者说:在风暴眼里看见未来

  “参赛最大的收获不是奖项,而是找到了供应链合作伙伴。”一位从事机器人关节模组研发的90后创始人感慨。其团队设计的谐波减速器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赛后即收到常州某智能工厂的订单邀约。这种“以赛代招”的模式,让地方政府得以精准捕捉产业链“卡脖子”环节,正如主办方所言:“我们不是在沙滩上捡贝壳,而是带着磁铁寻找珍珠。”

  新质生产力的常州逻辑

  从北京启动赛到武汉分站赛,“智”汇常州系列赛事已显现出清晰的战略图谱:通过“以赛引才、以赛促产”,将常州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优势(动力电池产能占全国30%)与外部创新要素嫁接。正如常州市委组织部部长陈翔强调:“城市的竞争力不再是单打冠军,而是团体赛选手——要让每个创新单元都成为生态链的‘关键节点’。”

  东湖的晚霞为赛事画上句点,但创新的涟漪正在扩散。据组委会透露,下半年还将举办深圳、成都分站赛,预计全年吸引超200个优质项目。当新质生产力从概念转化为实践,这场发生在武汉的“创新约会”或许正在改写区域经济竞争的规则书——不是零和博弈,而是用协同进化创造增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