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导语
春潮涌动处,常州制造再书华章。这座江南工业重镇以“硬核”数据交出经济答卷: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5%,稳居全省首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苏南领跑。如同精密齿轮咬合传动,4871.7亿元的工业开票销售额同比攀升8.7%,在长三角经济棋局中落下关键一子。数字背后,是一场传统制造与新兴动能共舞的产业变奏。
一、数据解码:制造业压舱石的分量
制造业占比突破四成,工业脊梁撑起城市高度
常州市以制造业增加值占GDP41.5%的占比登顶全省,这一比例相当于每10元经济总量中有4元以上源自工业生产。若将经济体比作巨轮,制造业便是吃水最深的压舱石——既锚定经济基本盘,又决定航行稳定性。横向对比,该数值不仅超越省内兄弟城市,更折射出常州“工业立市”战略的长期定力。
工业投资增速跑赢全省,重大项目引擎轰鸣
12.7%的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2.9个百分点,犹如为产业升级装上涡轮增压引擎。68个省级重大工业项目完成年度计划28.2%的投资额,13个新建项目快速落地,形成“开工即冲刺”的态势。这种“加速度”不仅巩固既有优势产业,更在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埋下增长伏笔。
二、结构透视:新老动能的交响协奏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技改赋能二次生长
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通过智能化改造焕发新生,恰似百年银杏抽出新枝。常州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核心的技术改造,推动纺织、建材等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某老牌机械制造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改造,生产效率提升30%,印证了“旧瓶装新酒”的创新逻辑。
新能源产业“聚沙成塔”,产业集群崛起成峰
超2000亿元的新能源制造业产值,勾勒出常州的绿色产业版图。从动力电池到光伏组件,从储能系统到氢能装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珍珠般串联成链。这一片片“产业拼图”组合成新能源之山,海拔以7.2%的增速持续抬升,为全国碳中和目标注入常州力量。
三、区域竞合:苏南模式的进阶密码
“苏南老大”的逆袭之路
当外界聚焦“苏锡常”排位时,常州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苏南第一的成绩,上演了一出漂亮的“弯道超车”。这背后是“产业创新+政策精准”的双轮驱动:对瞪羚企业的培育如同育苗造林,对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扶持好似滴水穿石,最终汇成区域竞争的洪流。
跨江联动中的“常州节奏”
在全省GDP差距缩小至426.91亿元的追击战中,常州选择“以慢为快”——不盲目追求总量扩张,而是深耕产业厚度。这种“太极拳式”的发展智慧,既避免了低端同质化竞争,又为长远布局留足空间。
四、挑战与突围:制造业升级的多维攻坚
成本浪潮中的“守坝战役”
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攀升犹如双重浪潮,常州企业却通过“智改数转”筑起防洪堤。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引入AI质检系统,将人工成本降低40%,产品不良率控制在0.5‰以内,演绎了“机器换人”的成本控制术。
创新生态的“雨林营造”
政府搭台、企业主导、资本助力的创新生态圈,如同亚马逊雨林般滋养着产业新物种。科创基金精准滴灌初创企业,产学研联合体攻克核心技术,孵化器内每年新增科技型企业超千家,构成生生不息的产业生态系统。
尾声:制造业城市的春天故事
当暮色笼罩长三角,常州工厂的灯火仍映照窗扉。那些数控机床的嗡鸣、流水线上的光影、实验室里的数据分析,共同谱写着中国制造业的进行曲。这座将“工匠精神”刻入城魂的城市,正以制造业为笔,在时代考卷上书写“硬核”答卷——既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向未来的宣示。
本文由作者笔名: 于 2018-04-13 09:36: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