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常州市近期掀起了一场针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攻坚行动。这场以“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为核心的专项整治,不仅是对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积极响应,更通过多维度、常态化的监管体系,为城市食品安全防线注入新的活力。
多部门联动织密监管网络
市农安中心联合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农技推广中心等机构,形成“技术+执法”的双重保障机制。在凌家塘批发市场这一华东地区重要的水产品集散地,每日抽检如同精密筛网,对鳜鱼、鲈鱼等重点品种展开药物残留筛查,确保每一条流入市场的鱼都符合安全标准。执法人员在凌晨三点便开始作业,这种“与鱼贩同步作息”的工作模式,让监管触角延伸到供应链最前端。
科技手段筑牢安全屏障
行动严格遵循《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先进检测技术,将氯霉素、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的检测精度提升至十亿分之一级别。这相当于从二十五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中准确识别出一粒盐的浓度,技术的革新让原本隐匿的非法添加物无所遁形。农技专家同步开展现场指导,通过显微镜观察鱼体组织样本,将科学监管具象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透明化操作”。
社会共治激发市场活力
在雕庄街道中海环宇天地街区,市场监管部门创新推出“公益5号集市”,将食品安全与反浪费主题深度融合。原创话剧《好味好道》通过艺术化演绎,让“药残超标危害”等专业概念转化为生动的舞台故事,而光盘行动奖励机制则巧妙构建了商户与消费者的正向互动循环。这种“监管+文化”的模式,使食品安全意识如春雨润物般渗透进社区肌理。
长效机制构建可持续生态
攻坚行动并非“一阵风”式的运动,而是嵌入城市治理体系的长期工程。市农安中心正在建立“抽检数据云平台”,对全市水产经营户实施红黄蓝三色分级管理。这种动态监管如同为市场装上“数字心电图”,实时捕捉异常波动。天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试点经验表明,通过消费代金券等激励措施,可使商户合规经营意愿提升40%以上,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效应。
从凌晨的批发市场到傍晚的社区餐桌,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街区的文化展演,常州市正通过这场攻坚行动,书写着现代化食品安全治理的新范式。当每条鱼都带着“体检报告”游向市民的餐桌,当每个商户都成为安全链上的自觉守护者,这座江南古城用行动证明:食品安全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关乎城市文明高度的系统工程。
本文由作者笔名: 于 2024-03-07 16:27: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