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经济版图上,一座县级市正以“低空”为支点撬动产业新格局。2025年4月21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最新动态显示,溧阳市通过拓展应用场景、深化校地合作、完善基础设施等举措,逐步构筑起低空经济的县域标杆。这片区域如何从传统制造向“空中经济”跃迁?答案藏在产业链、政策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耦合中。
航空主业筑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
2021年落户溧阳的某航空企业,以工业空气动力学为核心,将技术触角延伸至大飞机产业链和低空经济领域。这种“小而精”的定位,恰是溧阳布局的缩影——不盲目追求规模,而是聚焦长三角稀缺的细分赛道。例如,通用航空适航研究院的揭牌成立,填补了适航认证这一关键环节的空白;而溧阳长空公司的投用,则像一颗齿轮,咬合起研发与市场化运转的双轮。当地政府人士透露:“我们瞄准的是‘卡脖子’技术转化,比如飞行器的数字检测,一架无人机的适航认证周期能缩短30%。”
校地合作破壁: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溧阳签订的《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合作协议》,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飞行服务中心、141部航校等项目的推进,不仅为产业输送飞行员、工程师等专业人才,更将高校的“纸面专利”变为工厂的“产线图纸”。这种模式被形容为“实验室建在车间里”——南航天目湖校区图书馆屋顶的停机坪,既是科研试验场,也是企业测试新机型的第一现场。数据显示,此类合作已带动周边形成超20家配套企业,涵盖材料、传感器、通信等上下游环节。
长三角协同:政策与场景的“双高地”战略
在工信部主导的长三角低空产业协同规划中,溧阳被赋予打造“四大高地”的使命:装备制造、应用示范、金融创新和人才发展。这里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十分清晰——用应用场景倒逼技术创新。长荡湖机场的升级颇具代表性:通过加装毫米波雷达和智能调度系统,其空域管理效率提升至每小时40架次,成为无人机物流、空中观光等商业模式的“压力测试舱”。而长三角一体化的制度衔接,更让溧阳的适航标准、空域审批等经验可快速复制至周边城市。
生态闭环成型:从制造到服务的全链条
低空经济的特殊性在于,它既需要硬核的装备制造能力,也依赖软性的服务配套。溧阳的解题思路是“软硬兼施”:硬件端有航空动力学实验室支撑核心技术突破;软件端则通过飞行服务中心提供气象监测、航线规划等“空中交管”服务。这种闭环吸引了大批企业入驻,例如某物流企业将区域调度中心设在溧阳,看中的正是“上午调试飞机参数,下午就能在真实空域试飞”的协同效率。
站在长荡湖机场的塔台上俯瞰,无人机编队正进行自动避障演练,远处研究院的工程师们讨论着新材料的抗风系数。这种“天上飞”与“地上研”的同频共振,或许正是县域经济突围的密钥。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低空产业没有‘县城限定版’,溧阳证明小城市也能在高端赛道卡位。”随着长三角空域管理试点深化,这片县域高地的天花板,还在不断向上抬升。
本文由作者笔名: 于 2022-04-05 14:44: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