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重大项目牵引高质量发展,常州这个镇加速“跑”起来

  

  在常州经开区的版图上,遥观镇正以一场“产业马拉松”的姿态领跑。这座跻身“2024中国镇域高质量发展500强”前45强的工业强镇,凭借31个重点项目建设的加速度,成为常州“新能源之都”战略中一颗耀眼的齿轮。春节期间,中车新能源风电传动系统产业化基地的组装试验区灯火通明,近百台10兆瓦风电齿轮箱排队等待试验验证,轮值人员24小时待命——这一幕恰似遥观镇经济引擎全速运转的缩影。

  重大项目牵引的“双核驱动”格局

  翻开遥观镇的产业地图,总投资182亿元的23个重点项目已实现投资完成率超70%,其中长海、中车、新誉等4个项目入选2025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数量占常州经开区半壁江山。中车大功率行星传动系统一期风电联合主体厂房内,起重机正吊装直径超5米的齿轮箱组件,这个承载着海上风电国产化使命的项目,投产后将打破欧美企业在兆瓦级风电传动系统的技术垄断。而在运河智创湾园区,新誉高性能永磁材料项目的12条生产线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未来每年5000吨的钕铁硼永磁材料产能,相当于为30万台新能源汽车或1.5万台风电机组提供“心脏起搏器”。

  “四特三新三潜”的产业密码

  遥观镇的爆发式增长绝非偶然。紧扣常州经开区“四特三新三潜”产业定位(特色基础材料、特色高端装备等四大特色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三大新兴产业;潜江经济、数字经济等三大潜力领域),该镇形成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螺旋”上升的独特模式。今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8.5%至36.3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达29.1亿元,增速16%——这两个数字的组合,犹如传统制造业的“钢筋铁骨”插上了数字化的“神经网络”。镇经济发展局负责人透露,通过“招推服”一体化管理机制,超亿元项目从签约到投产的周期压缩了40%,要素保障专班甚至为重大项目配备了“全科医生式”服务团队。

  从“制造车间”到“创新极地”的跃迁

  在大明路东侧的工地,翎颂风电叶片研发中心的地基正在浇筑。这个入选省重大项目的创新载体,将与中车项目形成“研发-制造”闭环,其设计的风机叶片每延长1米,就能提升5%的发电效率。而更令人瞩目的是遥观镇的项目梯队:1个超30亿元龙头项目、1个超10亿元标杆项目、12个超亿元配套项目的组合,恰似一支“航母战斗群”——既有重器压阵,又有轻骑策应。这种布局使得全镇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22.3%,实现了从单一生产型基地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质变。

  “七横八纵”里的发展哲学

  留道路南侧工地的监测屏幕上,跳动着23个重点项目的实时进度数据。这种“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让镇长在手机端就能查看每块钢结构的吊装进度。而在更宏观的维度,遥观镇将31个项目细分为“在建、投产、储备”三类梯度,如同高铁调度系统般精准控制着发展节奏。当地企业家形容这种生态:“就像在高速服务区,既能加油充电,又能获取导航信息”——指的是政府提供的政策包既包含用地指标等“硬通货”,又有数字化转型补贴等“软服务”。

  当夕阳掠过中车基地的曲面屋顶,折射出蓝紫色光伏板的微光时,遥观镇的产业图景已超越地理界限。这里每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正以每分钟46元的速率创造着产值;每度工业用电的GDP转化率较三年前提升27%。这种将“吨位”转化为“品位”的能力,或许正是中国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答案——用重大项目的“物理反应”催生产业升级的“化学反应”,最终在长三角的产业版图上刻下自己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