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常州新能源产业再传捷报:随着“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深度融合,这座“新能源之都”正以全链条协同发展的强劲动能,向“产业规模破万亿、城市能级提万亿”的“双万亿”目标全力冲刺。
产业链闭环:垂直整合锻造全球竞争力
常州围绕“发储送用网”构建新能源产业生态闭环,形成覆盖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完整链条。全球每10辆出口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常州造”,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首位。龙头企业如比亚迪、理想汽车等带动超2000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实现“4小时产业圈”高效协同,蜂巢能源的短刀快充电池等创新产品更以技术优势抢占全球市场高地。
创新链驱动:产学研协同突破技术壁垒
常州依托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构建创新联合体,南航、河海大学等高校新增新能源专业8个,累计引进领军型人才项目超200个。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码,蜂巢能源研发的6C超充电池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550公里”突破,天合光能、聚和新材等企业在光伏、储能领域摘得全球技术桂冠。2024年,全市新能源产业新增专利超2300件,创新成果转化效率领跑行业。
服务链支撑:政策资本双轮护航发展
政策层面,常州出台全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并设立总规模超百亿元的产业基金,包括50亿元新能源母基金和51.63亿元零碳科技基金。资本市场上,新能源产业链上市企业达40家,税收贡献占比近半。人才服务上,“龙城英才计划”专项和“青春留常”行动累计吸引超30个高端项目落地,为产业升级注入智力活水。
“双万亿”蓝图:数据印证发展加速度
截至2025年一季度,常州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预计突破80万辆;充电桩覆盖率达40%,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业态加速布局。随着IDG和谐港华基金等资本持续加码,以及“龙腾行动”计划推动更多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常州正以“三链融合”的示范效应,书写中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本。
(注:本文综合常州政府公开信息及产业发展动态撰写。)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张 于 2018-06-05 10:00: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