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新闻> 正文

安徽淮南维权被精神病事件调查升级:联合工作组进驻核查强制收治合法性‌

  

  

  2025年4月6日‌——安徽淮南市民张坡因工伤待遇维权,遭警方强制送入精神病院22天的事件持续发酵。淮南市联合调查组于4月5日发布通报称,已成立由市检察院、司法局等多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对涉事企业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公安部门及淮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展开全面调查‌。这一事件暴露出基层执法中“以精神病之名打压维权”的灰色地带,引发舆论对《精神卫生法》执行漏洞的强烈质疑。

  4614.jpg

  一、事件核心:工伤维权者的22天“被治疗”

  

  维权缘起与冲突激化‌

  

  张坡1999年在淮河能源控股集团井下作业时因矿车失控致五级伤残,2024年因每月1900元伤残津贴不足维持生活,多次向企业提出调整诉求未果‌;

  

  2024年6月2日,张坡在集团门口举牌维权时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报警后被淮舜公安分局龙禹派出所民警带走,未出具任何法律文书即被强制送往精神病院‌。

  

  强制收治细节曝光‌

  

  据医院记录,张坡住院期间被没收手机、皮带,每日强制服用精神类药物,拒绝配合时遭4小时捆绑约束,家属探视请求均被院方以“需警方批准”为由拒绝‌;

  

  出院后司法鉴定显示其智商117(正常水平),无精神疾病症状,但警方又以“寻衅滋事”为由对其行政拘留8天‌。

  4615.jpg

  二、调查进展:三大焦点待解

  

  调查方向 关键疑问 法律依据

  

  执法程序合法性‌ 民警未取得家属同意且无法院裁决,强制送医是否符合《精神卫生法》第28条?‌ 该法规定仅“疑似患者且有伤人/自伤风险”可强制收治

  

  医院诊疗合规性‌ 收治期间未进行专业精神鉴定,仅凭警方要求实施治疗是否违反医疗伦理?‌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33条要求诊疗行为需医学指征

  

  企业责任边界‌ 淮河能源是否与警方存在不当沟通,借公权力打压维权?‌ 《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明确企业需保障劳动者权益

  

  三、类似案件回溯:精神鉴定成“治理工具”?

  

  李宜雪案:举报辅警反遭收治‌

  

  2022年江西南昌女子李宜雪因举报辅警猥亵,被警方以“抑郁轻生”为由送入精神病院46天,出院后起诉医院索赔‌;

  

  2024年12月其再次被北京安定医院鉴定为“人格障碍”,街道办据此强制送诊,引发“滥用鉴定打压异见”争议‌。

  

  周二磊案:网红少年被母送院‌

  

  16岁快手网红周二磊2025年因月入50万遭母亲嫉妒,被强制送入精神病院,暴露监护权滥用问题‌。

  

  四、舆论风暴:程序正义与法治底线

  

  专家发声‌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某指出:“部分基层部门将《精神卫生法》异化为‘维稳工具’,需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

  

  精神科医生王某质疑:“淮南四院未做基础量表评估即用药,涉嫌伪造医疗记录”‌。

  

  网络声浪‌

  

  微博话题#谁在定义我们的精神正常#阅读量破3亿,网友制作“被精神病风险自测表”疯传‌;

  

  知乎热帖列举近五年23起“维权被精神病”案例,揭示强制收治多集中于征地拆迁、劳资纠纷领域‌。

  

  五、制度反思:修订法律还是强化执行?

  

  现行法律缺陷‌

  

  《精神卫生法》未明确“送治权”监督主体,公安机关可单方面决定强制入院‌;

  

  司法鉴定与医疗诊断标准存在冲突,医院常以警方要求替代专业判断‌。

  

  改革建议‌

  

  建立“强制收治听证制度”,要求公安、医院、家属及律师共同参与‌;

  

  将精神障碍认定权限收归省级以上专科医院,避免地方干预‌。

  

  这场由张坡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不仅拷问着基层执法者的权力边界,更暴露出精神卫生体系与公民权利保护间的深层矛盾。正如《南方周末》评论所言:“当‘精神病’成为一顶可以随意扣下的帽子,每个人都将活在不确定性的恐惧之中。”‌联合调查组的结论,或将影响中国精神卫生法治化进程的关键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