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常州这座以制造业为脊梁的工业重镇再次交出亮眼成绩单: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41.5%,不仅稳居江苏省首位,更以“每100元经济产出中有41.5元来自制造业”的硬核比例,勾勒出实体经济的坚实轮廓。这一数据背后,是常州将“工业立市”战略转化为发展势能的生动实践,犹如为区域经济装上了高功率引擎。
规上工业增速领跑苏南的“双料冠军”
常州的工业脉搏跳动强劲——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增速位列全省第二、苏南第一;工业开票销售达4871.7亿元,同比增长8.7%,同样斩获苏南片区桂冠。若将经济比作赛艇,常州这支“工业桨”的划动频率和力度显然优于同组选手。市统计局特别指出,这种增速不仅体现规模扩张,更暗含“质效提升”的密码:200家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在一季度贡献超1200亿元产值,14.8%的增长率如同经济肌体中不断增殖的活力细胞。
12.7%工业投资增幅背后的“未来押注”
固定资产投资是观察经济后劲的晴雨表。常州一季度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2.7%,高出全省平均2.9个百分点,68个省重大工业项目已注入92.2亿元资金,完成年度计划的28.2%。这种投资强度,相当于每天向工业领域投放超1亿元“未来燃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烟草制品业投资暴涨250.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8%,而酒饮料、造纸等行业则呈现负增长,这种“冰火两重天”恰恰折射出常州正在进行的产业选择:淘汰落后产能与培育新兴增长极同步发力。
制造业占比41.5%的深层解码
在全国GDP增速5.3%、江苏跑出5.9%的大背景下,常州制造业占比的绝对优势具有样本意义。对比广东与江苏仅426.91亿元的GDP差距,常州模式或许提供了“制造业强省”的微观注脚。具体到行业,食品制造业16.7%的投资增长与皮革制品业52.8%的跃升,显示传统产业升级与民生保障领域正形成合力。这种产业结构既守住了“饭碗安全”底线,又通过技术革新打开价值空间。
历史纵深中的“工业基因”传承
对于关注城市发展的学者而言,常州制造业的强势并非偶然。从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到当下“智能制造名城”,这座城市的产业基因历经百年淬炼。一季度数据中,纺织业投资仍保持2.2%正增长,恰是“老树发新芽”的例证——用数字化改造让传统优势产业焕发现代生命力。政治经济学视角下,这种“守正创新”的平衡术,正是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的精妙之处。
站在二季度的新起点,常州制造业的“高比重”现象已超越数据本身,成为观察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棱镜。当大多数城市还在探讨“制造业占比30%”的守业难题时,常州用超40%的占比证明:实体经济与城市能级提升从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为表里的共生关系。下一步,随着13个新建工业项目的陆续投产,这座城市的产业版图或将书写更惊人的叙事。
本文由作者笔名: 于 2024-03-05 16:34: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redian/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