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两位母亲携带两名孤独症青年(22岁左右)在大理凤仪机场计划搭乘东方航空MU5725航班时,因提前申请绿色通道却遭机长拒载。家长表示,此前已按东航要求申报健康状况并办理特殊协助,但登机前被通知“自闭症旅客影响其他乘客乘机”而无法登机。经机场协调,两家庭改乘西藏航空TV6012航班,最终顺利抵达目的地。次日,两家庭再次乘坐东航航班时未申请绿色通道,反而正常登机,引发对东航服务标准的质疑。
航空公司回应与争议焦点
东航拒载理由:机组人员称“出于安全飞行考虑”,但未明确说明具体安全隐患。家长要求与机长直接沟通未果,东航尚未公开回应。
规则依据争议: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际运输规则》,承运人可因旅客健康状况或潜在风险拒载。但业内人士指出,该条款赋予航空公司过大的主观判断空间,易导致对残障人士的歧视性对待。
历史案例与行业问题
类似事件频发:2016年河南新郑机场一自闭症男孩被拒登机,航司要求开具“适宜登机证明”;2022年亦有报道分析自闭症儿童因行为问题被限制乘机。
服务短板:尽管国内近年推进无障碍服务,但部分航司对孤独症等特殊群体的认知不足,缺乏标准化应急方案。例如,此次事件中机组人员未与家长充分沟通,直接引用“影响其他旅客”作为拒载理由,凸显服务流程的僵化。
社会呼吁与改进方向
完善制度:倡导修订航空运输规则,明确残障人士乘机权益,限制航司主观拒载权限。
加强培训:建议航司联合专业机构,对机组人员进行残障意识培训,制定针对孤独症等群体的服务指南。
公众倡导:民间组织呼吁通过公益宣传消除社会偏见,借鉴“冰桶挑战”等模式提高对孤独症群体的认知。
结语
此次事件引发对航空服务平等性与残障权益保障的广泛讨论。在航空安全与人文关怀之间,亟需建立更科学的平衡机制,避免“拒载”成为特殊群体出行路上的无形壁垒。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4-08 12:14:26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redian/107.html